《太極拳的「性」和「相」》- 林元闓 07152021 寫于美國矽谷
「性」、「相」、「心」與 「意」
常看到「性」、「相」、「心」、「意」的字眼,到底它们的意思是什么?在习練太極拳中,或將太极思维融入生活之中,它们又代表著什么意思呢?
何謂「心」?在传统意义上,心为一身运行之主宰,是情志思维活动的中枢。
夫人皆有心,有心必有念(今心),念起必有染淨,取「六塵」为染,不取六塵为淨,世人未有不染六塵者,若取著之而起貪、瞋、淫、殺等業是为「惡」,若于六塵而行施、戒、忍是为「善」。所謂「心」者,此处並不是指我们的肉团心,而是我们对境生起來的念头和思想。这心和環境集合起來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單独孤起的,所以稱为集体为心。心念淨而不染,謂「清淨心(本心,真如心)」,心念染謂「妄心」或「識心」。六塵指的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所感觸到的觉受或景像。
「性」又是何物?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源。沒有性,对境生不起心,性是无形无相,性不能見,但它能起种种作用。心性原是一物,如水(性)之於波(心),不是兩回事。世界得以飛躍前進,全靠能量动力,无有动力,一切都是靜止的、死的。同样,我人之所以思考、工作、创造、发明等,也靠体內的动力,这动力就是性的作用。
何謂「相」?一切看到的、聽到的对象,都稱为相。一切現象,包括眼、耳、鼻、舌、身、意所接觸到的对象,都是相。也包括我们意識所想到的对象,心中起的任何念头、概念、記憶,也都是相。相有一种特質,就是「局限性」。世间万物林林种种,各有不同的名字,不同的相貌,因为各有各的相,各有各的局限。我们平常最常熟悉的,就是「諸行无常」。它是説,一切相都是无常变化的。但「无常性」是不会变的,是普遍存在、永恒不变的理則。在相的变化中,才能凸顯性的不变。
何謂「意」?「意」从心从音,心之所(有所对象目標)也,它屬於「相」,內相也。「今者項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說明了「意」为心有所对象。常見太極拳要領提到「以意領气,以气运身」,是説心起意念,有了目標方向,領著气流运行於身。意拳创始人王芗斋先生說:「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所指的意,亦是指意为心之所,而全句的意思是 :「在真实的格斗中,拳无拳,意无意,并非真正的无拳与无意,而恰恰是意识的一种敏捷反应,使意识与动作幾乎同时发生。这就好比生活中我将你的手表扔给你一样,你不会做出任何思考,会伸手去接,这就是一种人的本能动作,无需思考。其实在真正的格斗中你会发现你平时练的拳法可能用不上,那是因为你还没有将各种拳法练到一种本能状态,或者说所有动作还没有形成一种条件反射(下意識自然反应)。你一想一有念头,那已經太慢失去先机而为人所乘了。故无拳无意是真意,是説不拘泥任何拳法,不刻意去想、去思考,那才是真正自在灵活的拳法。」,这和《金剛經》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心无所无住,任运生心,有異曲同工之妙。
「性」與「相」的屬性
「性」,「生心」者,講的是普遍性,永恒性,全体性,不动性,清淨性,無極性,形而上,无始无終,不生不滅。是屬於究竟向度(Ultimate Dimension),是屬究竟(本因)法,唯心(本心,真如心)所現,自性不变。
「相」,「形象」者,講的是侷限性,暫時性,局部性,變动性,雜染性,阴阳性,形而下,有始有終,生滅不息。是屬於歷史向度(Historical Dimension),是屬眾緣所生法,唯識(八識)所変,無有自性。
性有如能顯相的無辺鏡,至於鏡中之相,則是衆緣所生法,不同的因緣會顯現出不同的相。性相不可分离,如水(性)之於波(相),性相元為不二,性雖不是相,性也离不開相。「性」在佛家指的是是空性、佛性,在基督教則為「神性」。《心経》:「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色」是「form」 , 這「空」是「emptiness」. Form is no different than Emptiness. Emptiness is no different than Form. Form is Emptiness. Emptiness is Form. 色空不二。心性如鏡,而你的、我的如相(象)。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敎。」,意思是說,人的自然本性本能叫做「性」,順著本性行亊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敎」。「性」如同一面無量無邊無窮大的鏡子,照盡了天下萬物萬事。人人本俱有此自然之本能(本性),人人皆同時屬於究竟向度和歷史向度里,只是世人大皆迷茫,碌碌營營於歷史向度,天天為变化生滅的諸相而勞心勞瘁,不知自己一直擁有那永恒不變的心性而可以感到幸福无限於究竟向度里。《性命圭旨》所云:「一呼一吸,气通于天,天人一气,联属相通,相吞相吐。」使自己与宇宙融为一体,達到天人合一。一位美国作家讲的好:「当我们体会到一种与宇宙融合为一体的感觉時,这才是最純粹的、积极的幸福時刻。」
「性」、「心」、「相」與「無極」、「太極」、「阴阳」
体悟到心性與究竟向度,因而可了解我們本身就有不死和永遠清浄的本性(本能)。悟,只是明理,悟后啓修,乃至体証,才能竟功。习太極拳亦是如此,明理后,还要去刻苦勤練,肯綮修証,才能事理兼備,通往阶及神明的道路上。我们練拳,是從有形有相的招式,逐漸归於空、无,达于无招胜有招。道家有言:「順則凡,逆則仙。」練拳也是要倒溯回去,由複雜归於简单,由相的追求最终归回「性」的究竟向度中。
王氏水性太極拳创始人王壯弘先生説:「拳架是相,不管你用的、打的什么相都可以,但最后一定要归到性,如果你不見性,学法无益。沒有明心見性是学法无益,只有明心見性才能真修。「相」是过路時的台階,不能老站在台階上停留,还是要前进。台階要不要呢?沒有台階怎么上去?过河需要舟,但是到了岸,就可离舟,你要是始終停留在船上,那你永遠上不了岸,到不了目的地。一定要渡到彼岸!練太極拳也一定要由「相」渡到「性」才有用,不然就絲毫沒有意义了。從「性」上講,各家太極拳都是一样的。不是我要改、要革新,而是很多太極拳現在还归不到「性」上,所以归不到「性」上的太極拳都不是真正太極拳。拳是有拳性的。」拳架是相,表演推击是相,都是性的作用。
「明心見性」,指的是究明人们的「心」的作用,体会身心本空,這就是「明心」,並徹見生命的根源-「性」之真理,这就是「見性」。习拳之「明心」,是明白「心」之所,心之用,心意領气以气运身即为例,而习拳之「明性」,是徹悟「性」为生命之根源,人類自然本能之所依所屬, 地心引力和反作用力,偏沉則隨若踏車是为例。《太極拳论》:「察四兩拔千斤,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快何能为?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人的自然本能(本性)是永恒不变、一直存在的,就在于你怎么去发觉、去善用。
要在格斗中做到真正的“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的状态,那么我们必须对每一种拳法训练、训练、再训练。在训练中,我们可用“一万小时定律”,任何一个动作技术得经过了一万小时以上的训练,且在正确动作要领引导下进行,最終每一个动作都是「无住生心」的无意識下自然本能的施展,那是完全可以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
「無極」性空,「太極」有的沒有沒有的有,「陰陽」生万相万招。《太極拳论》:「太極者,无極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那么太極的狀态就应該是从无極狀态中來,但虚实未分,在阴阳之间,有无之间的那个東西,此時脱离了”无“,要“有”却还沒有实在的“有”。在練拳過程中,我們是否能夠体会到這阴阳、太極,乃至无極的狀態?不單在練拳中,在禪坐、在站樁,乃至在日常生活中能否体会这些狀態?或者能夠隨時進入这些狀態?让自己時時刻刻都在練拳?《圓觉経》:「居一切時,不起妄念;于諸妄念中,亦不息滅;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大概亦在描述進入这些狀態中的由粗到細的觉知。《太極拳论》:「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不就是古人体验到个中的狀態与甜头。让我们在在习練太極拳中,在大自然生活中,慢中嚼細活,在無處不阴阳轉换变易中,期待在每一個當下都享受到「无極」、「太極」和「阴阳」的滋潤,何期幸哉!